这一儿时记忆成就了张晓芸,也成就了“千层底”。2015年,41岁的她成为夏津县虎头鞋手工布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。
自此,手工布鞋成为她的事业,更是信仰。
自家孩子长大,不再穿我做的鞋了,就给亲朋家的孩子做。再到后来,找来老乡家有此手艺的老人成批的做,不挣钱,但有意义。”张晓芸身穿旗袍领盘扣汗衫,讲述着自己一针一线间的布鞋故事。
一双手工布鞋,要在春天的时候糊袼褙,晾干后整张存放,使用时随时裁用。浆糊是用玉米面和少量面粉熬制而成,整个院子里都弥漫着浓郁的粮食香气。
之后要经过剪裁底样、填制千层底、纳底切底边、剪裁鞋梆、绱鞋、楦鞋、子修抹边等数十道工序,再加上鞋面的绣工,制作一双鞋往往要花上五六天的工夫。
“手工纳底要求每平方寸纳81针以上,一双成人鞋至少2000多针,并且麻绳粗、针眼细,加工时得用手勒得紧,针码还得分布均匀。”张晓芸说,这是一项精细手艺,每道工序都明确严格、一丝不苟,讲究尺寸、手法、力度和细致,要求干净、利落、准确,严格明确的工序要求甚至深入到了制作者的每个动作。
所以,张晓芸应是一位匠人, 如今婴孩脚丫上的的虎头鞋、孩童脚底的光面布鞋,不仅是裹足走路的物什,更是代代传承至今的手艺和民间文化内容。在她的工作室,偶有出现一些孩子的身影,拿着剪刀比照大人的模样,剪着鞋样,她们应是这项老手艺传承的希望所在。